HTTP 响应结束的识别机制
在一次问题排查中,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:某些 HTTP 请求的响应头中既没有 Content-Length
字段,也没有 Transfer-Encoding
字段。按照我的认知,浏览器是通过这两个字段来识别响应是否结束,在缺少这两个字段的情况下,浏览器是如何确认响应结束的呢?
在一次问题排查中,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:某些 HTTP 请求的响应头中既没有 Content-Length
字段,也没有 Transfer-Encoding
字段。按照我的认知,浏览器是通过这两个字段来识别响应是否结束,在缺少这两个字段的情况下,浏览器是如何确认响应结束的呢?
在 iOS 环境中,点击网页上的输入框时,页面总是会被放大一些,输入完成后也不会自动复原,导致网页一直处于放大的状态,影响后续浏览。
目前在用的 .me
域名是 2018 年注册的,当时注册完成后才发现 .me
域名已经不能备案了,但是又不想更换域名,就一直勉强用着 Github Pages
和香港的服务器。但是因为线路的原因,访问速度实在是太慢了。最近查资料时意外地发现 .me
域名好像已经可以备案了,于是开始了备案的尝试。
介绍了一些 git log
的实用参数。
记录了在 Ubuntu 22.04 系统上,如何下载并编译 iperf3
,得到适用于 Ubuntu 的 .deb
安装包。
记录了 FFmpeg 中的一些常用命令。
今天在使用 Python 编写一个工具的时候,发现不能访问谷歌的某个 API,于是尝试使用 Socks 代理来进行访问。